EL电致发光片全名是:“ELECTROL LIMINESCENT”,简称EL。其发光原理是通过加在两极的电压产生电场,被电场激发的电子,撞击荧光物 质(比如ZnS),引起电子能级的跳跃、变化、复合而发射出高效率冷光的一种物理现象,也就是电激发光现象。用这种原理通过特殊工艺制作 出来的发光片,叫电致发光片,又因为它发出来的光没有温度,所以被称为“冷光电致发光片”。本系统就是利用外部电流供电,使材料发光的 系统,可以对大面积样品做空间测试,也可以对微小样品进行显微测试。
低场型电致发光一般是指在III-V族化合物的PN结上注入少数载流子,产生复合而引起的发光,这就是通常的发光二极管(LED)。高场型电致发光是一种高场非结型器件的发光,其材料是II-VI族化合物。
高场型电致发光现象是1936年由法国巴黎大学的Destriau发现的。20世纪50年代希望把它做成冷光源,但亮度和寿命没有过关,到60年代纷纷下马。直到1974年日本用半导体技术制作成薄膜器件,把发光层夹在两层高质量介质薄膜之间,使器件工作在交流状态,获得了高亮度和长寿命,奠定了现代EL平板显示技术的基础。到目前为止,橙黄色单色器件和多色器件已经批量生产,彩色EL器件尚未批量生产。
高场型电致发光器件结构可分为薄膜型、厚膜薄膜混合型和粉末型三种。交流薄膜型和混合型可用做矩阵显示,是目前EL技术发展的主要方面;交流粉末型则用做LCD等的平面光源。
典型的交流薄膜电致发光显示(AC-TFELD)结构如图1-1所示。在低碱硼硅玻璃基板上制作ITO透明导电膜列电极,在其上顺序制作介质层(I)—发光层(S)—介质层(I)夹心结构薄膜,顶部是与列电极正交的铝行电极。为了防止大气中水汽对器件的影响,其上还用环氧树脂封合一带凹槽的后盖玻璃,隙内充以硅油。
ELD-重要的工作特性是它的亮度和发光效率与工作电压的关系,分别称为B-U特性和n-U特性,典型的曲线如图1-3所示。从B-U特性的形状看,它可以分为起始的急速上升段和随后的亮度饱和段。一般定义器件的亮度为3.4cd/时所相应的工作电压为阈值电压Uth。器件正常使用时一般工作在阈值电压以上30V处,即Uth+30V。从图可以看到,在B-U曲线的拐点处发光效率-高。使器件工作在Uth+30V是考虑到器件亮度和发光效率的折中选择。
电致发光系统链接http://www.boming021.com/SonList-2217137.html
电致发光系统链接https://www.chem17.com/st469006/erlist_2217137.html